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

文摘-背叛:最不能碰觸的真相

攝影 / James Bullet

在學習聆聽這件事上,經常面臨「技巧重要,還是感情重要」的爭論,直到讀到這本書,終於豁然開朗──原來它們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,也都不可或缺。

技巧,讓我們能夠提供一個友善接納的心理空間,幫助對方表達難以言宣的經驗。感情,讓我們能夠貼近對方的經驗,將頭腦層次的「理解」,深化為情感層次的「懂得」。

療癒,於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結中萌芽。

以下摘自【背叛:最不能碰觸的真相】,珍妮佛‧弗雷、潘蜜拉‧畢瑞爾著,郭恬君、楊琇玲譯,商周出版(頁224-226;頁291-292)。

<首先,使用適當的肢體語言非常重要。>

一、不要表現出不恰當的臉部表情(例如,當別人在講一個傷心經驗時卻臉帶微笑;翻白眼;當別人訴說自己如何面對時卻挑眉),並且不要亂動身體(例如過度抖腳、玩手機)。

二、要將身體坐挺(往前或往上挺直),使用手勢(點頭)表達全神關注。

三、要維持目光注視,但不是一直盯著看或瞪著對方(也就是直接看著對方三到六秒,然後稍微將眼神轉離後再回來看對方)。

<第二,使用語言技巧鼓勵表達者繼續敘說他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的。>

一、不要轉移主題或是詢問離題的問題。這也許看起來可以降低自己的焦慮或是希望對方可以好過一點,但事實上這樣的方式卻有反效果。

二、可保持沈默並表示你正在專注聆聽,不時使用鼓勵性質的狀聲詞,例如嗯嗯、喔喔。

三、要敘述命名/回應對方所表達的情緒。試著想像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整件事情。(例如,「哇!對你來說一定很恐怖。」「我可以感覺到你覺得非常傷心。」「我覺得這一定讓你很生氣。」)

四、如果你覺得困惑的話,要提出疑問,並試著問開放性的問題。(與其問「那很恐怖嗎?」或者「你是說沒那麼糟嗎?」應該問像這樣的問題,例如「可不可以請你多說一點?」或「對你來說,那感覺是什麼?」或者「當你說__的時候,是什麼意思?」)

<第三,使用表達支持性的話語。>

一、不要過度安慰當事人,可能會讓他覺得他所經歷的一切不值一哂。(例如「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,你應該要放下、繼續向前。」「不值得花那麼多精力在想這些事。」「不要害怕。」)

二、不要評斷或評價當事人的回應或決定。(例如「難道你不能改做/說__嗎?」「我覺得你不需要再擔心這些了。」「我覺得你應該要__」「為什麼你不去__」)

三、要用誠懇的語氣認可對方的感覺。(例如「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,我可以想像自己一定也會被逼瘋。」「有那樣的經驗,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你會感覺/說出/做出__」「我想遇到那樣事情的人也會有類似的感覺。」)

四、要讚賞對方的能力。(例如「要能說出這些需要多大的勇氣!」「你考慮得非常周到。」「我很欽佩你的堅強。」「你處理得真的很好!」)

五、要將注意力放在對方的經驗上,而不是自己的經驗,只有在對方要求的時候才給出意見。

……真切的聆聽超越這些具體的建議。……背叛的故事通常一開始會以破碎的、難以置信的方式呈現。那會讓我們產生很強烈的反應,從同情心變成直接拒絕。他們會嚇到我們、激怒我們、騷擾我們。我們很容易會想要遠離對方,或是替代性地成為這些創傷事件的受害者。因此,建立一套聆聽技巧是很需要的,因為那可以幫助表達的人創造一個比較清晰、就事論事的陳述。

然而,真正的聆聽者必須願意深入尋找對方的情緒深度與真實,而非只是專注於事件表面的相關資訊而已。當一個人掙扎於表達深藏在背叛經驗底下的情緒真實的時候,對聆聽者而言,很難避免評價也很難維持情緒接觸。但是你會發現,當你這樣做時,可以創造出真正療癒的環境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人生-放下

攝影 / Augustina 放下,始於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,前進,再前進……直到你轉身回望,發現已經完全看不見對方的身影。 The best way to let go is heading the direction given by your heart...til you...